今天出門一趟,從原本的返家之旅,增加了午茶之約,最後臨時增加了一趟景點探訪。
車程中,很幸運地聽到BBC的一個節目:Where Are You Going?-New York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3pc2q0)。從這些隨機採訪的對話,可以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故事組成。我沒有辦法記下全部的對話,但有幾段讓我印象深刻:有一位作家被問到以寫作為志業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她說就是有機會得讀到更多的書(這句話讓我笑了,因為這真是個美妙的答案!)。一位在華爾街工作並準備要成立自己公司的男士談到他在工作上的熱情,背後驅使他如此努力的動力(他清晨四點多就開始他的一天),他的童年生活,和他希望女兒能理解的事情。一位在隧道工作的男子談到他的工作,和曾經與他共事卻喪失性命的夥伴。另一位男士談到他對紐約的看法,和他成功克服藥癮的驕傲。一位母親談到她罹患癌症的女兒; 和一位愛貓人士對於動物無條件的付出所存的感激。好多故事,好多感情,存在平凡人日常生活不平凡的點滴中。
回到家裡,三姑正在看電視。我們邊看邊閒聊,然後阿嬤從午睡中醒來。感謝三姑平日的就近照護,雖然阿嬤的聽力和記憶都退步了,但她臉上的笑容變多了,這應該算是一種老來福吧!我待在家的時間總是不長,大多是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但也夠稍稍與家人閒話家常一番。更有趣的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總在我預計離開前的十分鐘左右抵達家門,這種可以被解讀成”接棒“或是”走避“兩種天差地遠的獨有默契已經發生至少兩次了。離家時阿嬤說了兩三次要我有空常回家,我也說好。接下來這幾個月,的確會增加這樣的機會。
午茶時間中交錯的對話背後是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我們互相傾聽,互相打氣,話語其實不需要多,這種交流也不需用小時或分鐘或次數來衡量。從國小到現在的友情很珍貴,也很值得繼續珍惜。感謝今天的陽光,午後四點半之後仍算耀眼,因此和珮怡互道再見後,我獨自往綠色圖書館前進。第一次造訪,也就順勢拿了本書,找了個位子閱讀了起來。圖書館真是一個能沉澱心靈的地方,在書架上的每一本書都能帶給人不同的經歷,或旅程,或想像,或引領人與自己進行一些深沉的對話。準備回家時已經沒有陽光,我向來奇差無比的方向感帶領我一路往地熱谷的方向走。幸好後面微微的上坡路段與我前往時的記憶不同,猶豫過後決定轉身往回走,直到看到指標才順利走回捷運站……那時我彷彿看到Alice無言以對的表情,邊搖頭邊感嘆我這樣是要怎麼出國去旅行。
我很喜歡這種一個人的小旅行,一個後背包裡除了基本用品外,帶著手機平板水瓶筆記本和筆就能走到哪裡記錄到哪裡,走到哪裡閱讀到哪裡,走到哪裡聆聽到哪裡; 相片裡是當月櫻花的美,本子裡是文學文字的練習,聽到的是悠揚的樂聲,作者的吶喊,和每一段來自或者是他人,或者是自己的聲音。
順道一提,我昨天的確在睡前練了琴,而且一練就是兩個小時(不是因為太過著迷或勤加練習,而是走完一次Mo要求的項目後發現所花的時間與他設定的多出一倍!這很明顯就是資質尚待努力的意思。哈哈!)還有,為什麼沒有一台打字機可以隨時幫我把腦海裡的每個念頭和文字產出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