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交集,可以算得上朋友?友情應該怎麼維繫?為了什麼而維繫友情?當景況不同,友情是否也不復存在?
兩天前我突然有感而發的在回家路上跟Mo說,我感覺又再一次地在友情的認知上被打擊了。因為半年前我試著要湊合和另外兩朵花的聚會,卻因為其中一人總是忙碌而無法確定日期。那時Mo就跟我說,不需要一直執著於維繫這樣的友情,因為也許在人家的眼中,妳並不是太重要的人。
那時我不明白,也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觀點。我試著用我們曾經彼此交心分享的日子和經驗,來說服自己事情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寧願相信朋友所說的,她的工作真的是忙透了,所以這半年來她總是無法擠出時間跟我們碰面。但Mo的話也多少帶給我一些影響,我後來停止了持續邀約的動作。因為總是自己一個人一頭熱有時真的讓人很喪氣。
但上週,當她在社群網站上分享工作上的忙碌時,我鼓起勇氣回應:等忙完我們就能碰面了。這表示我打破了自己的規則,又再一次地提出邀約。不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回覆的是接下來還會有多少瘋狂的工作行程,所以還得再等等,等她忙完我們就能再見。但我沒有想到的是,三天後她分享了與其他朋友的聚會照片。而這確實讓我感到驚呆。
Mo跟我說,友情是這樣的:妳們曾經很親密,因為那時的時空背景將妳們湊在一起,妳們彼此有著交集,所以可以聊、聊得來、也以持續的碰面來延續這樣的交集。但那段時間已經過了,人們在自己所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事物要面對,有著不同的交集、新舊往來。或許妳已經不在她的生活圈裡了,而她只想把珍貴的時間留給她珍視的對象和喜愛的事物上。妳不應該感到難過或氣憤,因為這沒有誰對誰錯。妳也是如此珍惜妳寶貴的時間,所以妳很挑惕聚會的對象。這不是說妳不參加的聚會都是你不喜歡的朋友,只是相比之下他們與妳的交集少了點。或許是個性、或許是價值觀、或許是喜愛的話題和事物、或許是社會階層。
這一段話讓我思考很久,也讓我放下被打擊的感受。我承認我自己也是這樣,因著個性使然和深知時間的寶貴,我只想跟與自己認定是朋友的人聚會。但我不能,也不需要因為我們彼此對朋友的認定不同,而感到難過、沮喪、或是生氣。這是事實,也是現實。對於我不能決定的事物,就應該坦率地表示:試圖改變是毫無意義的。
這樣的一段省思,讓我能夠以平常心來看待這段曾經交心的朋友逐漸成為陌路人的過程。雖然我一向是「長痛不如短痛」的擁護者,但在友情這方面,這種緩慢抽離的過程或許對於我小小的玻璃心,也算是一種憐憫了。
閒來在網上閒晃,偶遇了你這篇記事,讓這陣子也為友情議題煩惱的我得到了一點慰藉。
只不過我認為那些傷心、難過和失望和氣憤都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對於自己曾經很珍視的關係卻因為各自生活的瞬息萬變而流逝,總會不經感到一絲絲的感嘆和無奈。
Mo說的很有道理而且很客觀,只是對於當事人實在還是需要一點時間去消化情緒,這也是我目前所需要學習的過程。
雖然這麼說可能有點奇怪,但還是謝謝你這篇文章為我帶來了一點能量,謝謝。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妳的留言,妳說的沒錯,有這些情緒是正常的。情緒也是神給我們的,只要應對得宜,一定能從中有所學習和獲得:-)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