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ogether – Quiet & Quiet Power

Read Together分享的第一本書:Quiet,中文名是:安靜,就是力量;作者是Susan Cain。

之所以會買這本書是因為看了她在Ted Talk上的分享:The Power of Introverts後覺得深受鼓勵,而且透過這本書也更加了解自己。(同場也一起分享了: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s, 由Susan Cain, Gregory Mone, 及Erica Moroz共同著作的些許highlight)。

以下的摘錄是來自我在Blinkist閱讀這兩本書裡的的highlights,若前面有#符號,則表示是我自己就這段摘錄的回饋或心得。

  • 外向性格者傾向喜歡吵鬧及需要刺激;相反的,內向性格者喜歡在一個平靜的環境中,並且喜歡花長時間深思他們犯過的錯。
    #我自己常常就會一直重複想著很多年前曾經犯過的錯,思考著如果那個時候做了什麼或是沒有做了什麼,是不是今天就會有不同的景況。。。


  • 內向性格者享受花時間靜靜地與自己,或是一小群朋友相處,並且覺得這樣比較容易討論一些私人和社交上的問題。
    #看了這本書後我才了解,為什麼自己小時候很不喜歡跟著長輩去親戚家吃飯,而是喜歡一個人在家聽音樂看書。年輕時還以為自己是孤僻難相處、帶點反社會人格,但現在知道原來只因為我是內向性格者。


  • 外向性格者有許多泛泛之交,內向性格者偏好擁有較少但也較深的友誼。

  • 大多數的內向性格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屬於高度敏感者。

  • 內向性格者擁有嚴肅的道德感:他們會很注意自身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也容易時時惦記著自己犯過的錯。對於這些高度敏感者而言,被他人看作是很正向的人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不太喜歡去認識新的人,或是被訪問。
    #這點我覺得十分有趣!我的確有很強的道德感,也很希望時時都能傳遞出正向的訊息。有時候多少會被他人貼上做作的標籤,年輕時會感到難過,受傷害;但隨著年歲漸長,對於他人因為不了解所做出的任何評論,大多都能處之淡然了。


  • 敏感性也為我們定義出內向性格和害羞的不同:害羞的人害怕負面的評斷,而內向性格的人因為自身的敏感性,只是比較偏好低刺激的安靜環境。
    #相信很多人還是不了解內向和害羞的差異。當我跟我的同事們說我是內向性格者時,他們都不相信,因為他們說我不是個害羞的人。我曾經試著要解釋,但發現大多數人還是將這兩個特質視為相等。


  • 杏仁核決定了我們對外在刺激的回應。高度反應的人的杏仁核非常敏感,也因為如此,他們較喜歡低刺激的環境,像是圖書館;他們最終就成了比較保守及深思的內向性格者。

  • 反過來說,低度反應的人的大腦很難對新的刺激有所回應,這就是為什麼在他們的童年生活中,他們比較不會被一般的刺激所影響,而且還會尋求刺激的環境,最後成了外向性格者。

  • 要同時為外向及內向性格者提供適合的工作環境,彈性很重要:讓他們有機會彼此交換想法,但同時可以滿足獨處的需求。可移動式的牆板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其實有著不同大小的會議室也是一個很棒的點子,這讓內向性格者在開放型的辦公環境裡多了一個可以獨處的選項,但前提是要能搶得到。(笑)


  • 如果真要說出一個大多數內向個性者共有的特質,那就是很豐富的內在生活。
    #英文是用a rich inner-life來形容,我覺得非常貼切。像我自己腦袋裡面總是有很多很多稀奇古怪很有趣或是很不合常理的和想法跳耀著,這些大都是來自平常來自四方的訊息接收所轉換出來的,而我跟它們共生的非常好。


  • 如果要說一項是內向個性者不喜歡的,就是為了聊天而聊天。
    #small talk對於大多數的內向個性者而言,真的是不太必要的東西。我們不是不喜歡說話,只是我們喜歡說話時是有方向、有主題的;為了聊天而聊天對我來說很像是多了,多了就顯得矯情。


  • 內向個性者通常擁有一個他們很親密的小型且經過選擇的團體。
    #內向個性者帶有一種比較難以靠近的感覺,好像有一點與人刻意疏離的距離感。其實這跟前兩點有呼應的地方是,大多數內向個性者因為自己本身已經有很豐富的內在生活了,他們不需要太多外在世界的刺激;他們光是思考著腦袋裡面的想法、或是將它們文字、語言化就夠他們忙碌了。這讓他們在選擇團體夥伴時,大多會是同樣內向個性者居多,大家有共同的默契和討論及說話方式。我自己一兩年前的一個團契小組,六名成員中有五名都是內向個性者,就十分呼應這點。


  • 一對一的談話方式為內向性格者提供了較友善的環境。
    #傾聽是內向性格者的長處之一,但快速地回答就不是了。因為大多數的內向性格者在開口說話前,會很謹慎地思考,所以他們通常需要多一點時間。一對多或是多對多的談話方式及環境,容易讓內向性格者感到焦慮,因為他們被迫要在短時間(或同一時間裡)快速回答不同的問題。#在另一本書The Introverts Advantage中,作者Marti Olsen Laney Psy. D有提到,內向性格者腦中的血流路線會經過比較多內在經驗區,如記憶、問題解決、和規劃。這條路相較於外向性格者腦中的血流路線,經過的是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及味覺而言,是相對長而複雜的。再者,內向性格者比較倚賴的神經傳導體是乙醯膽素(acetycholine),而外向性格者比較倚賴的是多巴胺(Dopamine)。


我很喜歡Quiet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很喜歡Susan Cain。能夠為了分享一個自己的信念而放下本來的工作,全心投入研究、閱讀、訪談等的態度也讓我真心佩服。這本書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也鼓勵了我可以努力往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為自己熱愛的事物發光發熱。

我想再分享Susan Cain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前哈佛心理學教授Brain Little教授在TedTalk的影片:Who are you, really? The puzzle of personality,希望透過這兩本書和這兩個連結,讓大家能夠對於不同個性的人持有更開放的胸襟。而這兩句利托教授的話,深深的打動我:

#Remember You are like some other people, and like no other person.
#Don’t ask people: “what type you are?". Ask the: “what’s your core projects?"

以上是關於這兩本書的分享,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Blinkist或是各大書店走走晃晃喔!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