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ogether – Off the Clock

本週分享的書名為:Off the Clock,作者是Laura Vanderkam。在Blinkist上是這麼介紹它的:「這本書對於如何得到更多的時間提供了實際的建議,從將你從忙碌的行程表中解救出來,到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這對於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和常常花很多時間在發呆的我來說顯得特別有吸引力,所以我決定花一點時間來讀它。

以下的摘錄是來自我在Blinkist閱讀這本書裡的的highlights;若前面有#符號,則表示是我自己就這段摘錄的回饋或心得。

  • 就算很害怕,還是誠實地紀錄自己如何使用時間吧!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第一,我們也許會擔心追蹤時間的使用會顯露出我們實際上浪費了多少時間在對我們自己或是身邊親友們沒有意義或沒有好處的事情上;第二,我們害怕這麼做會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在世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會導致沒有好好運用時間的憂鬱產生。
    #關於第一點我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是:花時間追蹤這件事情本身不也就會花上一段時間嗎?!但我相信這是值得的,就好像記帳一樣,追蹤時間的使用行為一定也能提供我們更多的資訊,進而去優化我們對於時間的使用方式。俗話說「醜媳婦總是要見公婆的!」如果忙碌的感受和伴隨而來的憂慮常常困擾你的話,不妨就試試一週吧!


  • 透過有趣的時刻讓你的時間更加有回憶性吧!整體來說,當我們創造更多的回憶,我們感覺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這跟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資訊有關。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每件事若非很快地被存放到大腦的深處,就是馬上被遺忘。
    #這讓我想到auto-pilot模式的可怕性!從小到大我們因為生活學習了好多好多事情,但同時我們也在生活中遺忘了好多好多事情!往好處想是許多經驗已經內化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但往壞處想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例行性的在生活著」,並不是「深刻性的存在著」;而若是我們不存在每一個時刻的當下,那些時刻是否就等於被浪費了呢?


  • 我們的大腦對於例行事項不會特別分類,舉例來說,如果你四年之中有235天都是走同一條通勤路線,四年下來等於走過了上千回,但對於你的大腦來說,它只會把他列為是一條路線!如同這樣,你所珍貴的一千個小時若都是千篇一律的被使用,在腦中也會被簡化成像是一個小時而已。
    #記得我閱讀到這裡時感到很震撼,並且當下決定以後上下班都要走不同的路才可以!(有明顯劃錯重點的嫌疑!)但後來我並沒有這麼做,原因是因為我天生內建導航系統很差,只要走在沒有人帶我走過的巷弄中就一定會迷路!加上後天對於不論是什麼形式的地圖理解力都很差,如果看到一個人拿著手機看著google map在原地轉來轉去,或是向前向後走來走去卻走不遠的話,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在下。
    #但我還是會找出方法讓我每天的生活有一點點不一樣,創造出一些記憶點。例如在工作的時候特意使用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或是吃飯的時候刻意使用非慣用手;這些看似很不起眼或很小的事,的確會增加對當天的記憶點喔!


  • 你該如何延展你時間的感受性並且避免從例行事項中遺失你的時間呢?關鍵是用不同的方法創造一些有張力或是新穎的回憶!例如放假去哪裡走走就是一個可以創造回憶性的必勝方法。我們的大腦會記錄這些新的體驗因為它無法確定未來事不是有需要會用到,換句話說,大腦會紀錄每件新的事物

  • 我們的不安全感會使我們常常處在忙碌之中,所以學習如何將自己從行事曆中釋放吧!很多專業人士都會覺得自己的行事曆上不該有太多空白的地方,因為這樣似乎顯得不夠忙碌,而且滿滿的行事曆可以讓人們有一種放心的感受,覺得自己是很有效率地在使用自己的時間。舉例來說,我們常常會花很多時間在不同的會議上,因為這些會議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忙碌和有用的。
    #很感謝作者把這個迷思點出來!我個人也很不認同滿滿的行事曆才代表有在做事情或者就代表著有效率。坦白說有多少人在每一個行事曆安排的會議中都能是專心專注的呢?或者是否每一個被邀請去參加的會議都能有自己貢獻能力、觀點的機會呢?如果上述的情況都是否定的,那麼這些時間倒不如拿來思考自己工作上、生活上、健康上、關係上等等可以進步的地方在哪些,以及對應的策略和方法吧!這樣使用時間的方式會遠比腦袋空空待在裝忙的會議上來得有意義、有效率的多!


  • 根據這個「忙碌就是好的」觀點來說,如果某件事情在行事曆上有被註記要跟某些特定的人一起進行,這件事情就會顯得比那些沒有被註記在行事曆上的事情來得重要許多。
    #承上,個人認為每天都應該要有一些空白的時段讓自己有機會做一些深度思考。而且裝忙一點都不好!


  • 請透過忽略想填滿行事曆上的空白處,來避免這個有害的思維吧!你不需要像這個世界一樣把忙碌看得如此重要。不要因為只是因為有空,就對大大小小的會議都說可以參加。
    #對於會議的邀請,請思考過自己的貢獻度在哪之後,再決定參與與否吧!當然如果是例行的部門會議請一定要參加,別說在思考過後覺得自己沒有貢獻度所以不想參加這類的話,因為這不就等於表示自己是冗員一名?!


  • 花時間與你相愛的人相處會延展你對時間的感受性,甚至可以增加我們的壽命。事實上,一個聰明運用時間的方法是將友誼設為你優先考慮的事(Priority)。為什麼呢?因為將時間用在重要的人際關係上不只可以讓你更開心,而且還可以創造出擁有更多時間的感受性。
    #這裏作者舉了一個關於人們如何運用特定一天時間的調查當做例子,那些花上較多時間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人,大都回饋他們覺得整體來說擁有了較多的時間;相反地,那些覺得他們整體來說時間很少的人,也都是在那天花了最少的時間陪伴他們的家人和朋友。


  • 在另一個調查中顯示,那些確認「昨天,我有花時間與我愛的人相處」這個選項的人,也比其他的人多出15%的機率認為他們在想做的每件事的時間上是游刃有餘的。
    #我覺得在這一個觀點上可以思考的點是「愉悅感的蔓延」。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是在某一天若是你有花時間跟親友相處(而且過程是愉快的時候),這些愉快的感受會延展到你當天處理其他事情的過程上,間接降低了我們的負面感受,像是憂慮等等;進而增加專注性,並提升效率。


  • 研究顯示,有較強壯的社交連結的人們相較於沒有這些連結的人會來得長壽。因為好朋友和關係緊密的親友會鼓勵你多照顧自己,也會在你生病的時候關照你。這說明了友誼對健康是有好處的;當談到長壽這件事,維持緊密的關係(親情和友誼)大概和戒煙的程度有得比!
    #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段在2015年由Robert Waldinger分享的Ted Talk, 說明生命中擁有緊密的關係對長壽、快樂生活的重要性。我忘了在之前其他的文章中有沒有分享過,但非常鼓勵大家花12分鐘看這段影片喔!


  • 接受時間的限制性並且降低你的期望吧!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當我們降低了我們想完成的事情的數量時,我們就不會花時間在擔憂我們應該要做更多事情上。當我們的期望遠遠超過現實情況時,我們就會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這種自己造成的痛苦會導致我們花上許多時間擔心自己的無效率,這種擔憂會讓我們無法運用我們擁有的時間。
    #這裡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Worry is like a rocking chair; it gives you something to do, but gets you nowhere.(憂慮像是一把搖椅;它讓你有事情做,卻到不了任何地方。)聖經上也說「不要為明天憂慮。」與其花時間在擔憂上,倒不如把要做事情先思考過一輪,然後階段性地完成它吧!


  • 與其抱著你想一次花上全部的時間在工作上的這種期望,倒不如將它調整成一個個小小的節點,像孩子學習的歷程一樣:緩慢但持續的前進。

  • 將你的錢花在可以擴大愉悅感體驗的事物上,並且減少不好的經驗吧!很有趣的是,談到金錢與快樂的關係,重點是你如何使用金錢–而不是你擁有多少錢。如果你購買可以促進愉悅感體驗的物品時,金錢是可以使愉悅感更上一層樓的!這些體驗日後會成為深刻的回憶,從中我們可以持續的維持愉悅的感受。
    #這裡作者舉了一個很棒的例子說明「特別被珍視的回憶通常不是那些終究會走向效益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的物質會帶來的。」:當孩子收到一個新玩具時起出都會很開心的玩,但過了一陣子後,她終究會覺得無趣並且停止使用玩具。換句話說,這玩具就會停止帶給她開心的感受。然而,如果你買一個帳篷並且使用它去露營,這個帳篷很可能可以帶給你持久的快樂。為什麼呢?因為你將會一直記得在那趟旅行中的滿天星光和營火。
    #這個論點也可以用在跟重視的親友安排一些或長或短的旅行!那些在旅程中所經歷的事、所拍下的照片、一起走過的路和景點,都能成為日後深刻的回憶!(雖然我真的很討厭計畫旅遊啊啊啊啊啊!)
    #安排和重視的親友來場下午茶或是餐敘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雖然我大多時候是很享受一個人的時間,但一個月裡偶爾一兩場與朋友或親人話家常的聚會也是很美妙的!(大概像是小龍女出古墓去吸收點天地之氣的感受吧!雖然我是住在高塔裡……)


  • 如何減少忙碌感,同時完成更多事情的五個小訣竅:
    1. 找出時間到底花到哪裡去了!試試用一週的時間詳細記錄你的時間,很多人會發現他們其實擁有好多時間可以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
    2. 計畫小小的冒險吧!當時間不夠有記憶點時,我們就不會記得。這會讓你的時間陷入記憶黑洞裡。因此在每一天的行程裡增添一點小小的冒險讓它顯得特別吧!
    #這真是個很有趣的提議!讓我不禁想到卡通「湯姆歷險記」!如果問我為什麼這部卡通會一直存在我的腦海裡,我想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太有故事性,每次都會有一個什麼事件引發他們一連串的冒險!這個完全印證了作者的提議,讓我也躍躍欲試呢!
    3. 對YES這個字要特別小心!當被問到未來要不要做一件事時,先問問自己你明天會不會想要做;這會讓機會成本顯得更加清楚。如果答案是你會想為了它而把其他的事情往後挪或甚至是取消,那麼YES就是你的答案。然而若是連明天你都不會想做了,那麼對於未來要做這件事情的答案恐怕也是NO。
    #這個建議很實用!也非常建議大家當被朋友問到下週或是幾個月後要不要一起去哪裡玩這一類不確定高的活動時,可以先緩緩說出答案的時間點,回家使用這個方式思考一下後再答覆。這樣可以避免一時衝動的答應或拒絕,和後續變更想法可能造成的麻煩和誤解喔!
    4. 放慢步伐。匆忙行事只會讓你感到更加匆忙。試著感受一下萬物都寧靜的那個片刻。有意識的將你的注意力放在景色、聲音、細節上。深呼吸,享受美好的時刻會讓它們感受起來更長久,這也可以延展對於時間的感受。
    #我知道這對許多在大家庭、或是家裡有小孩、長輩、寵物的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其實每天總會有可以讓我們有機會體驗萬物皆靜的時刻,重點是存在在那個當下(be present in that moment!) ,心靜了,感官能力就會變強!
    5. 把朋友放到行事曆上吧!這週就安排與朋友相處的放鬆時刻吧!你會很期待它的到來,這也會讓你覺得你是有時間可以跟朋友聚聚的人;這也會立刻讓你覺得你不再那麼忙碌了。


其實作者本身在2016年也有在Ted Talk盛會上分享一段演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這裡。其實我認為很多時候Priority就是決定許多事情的重點,當你為生命裡大大小小東南西北各方面不同的事情設下了優先順序時,就會出現輕重緩急的列序,這可以避免自己像隻無頭蒼蠅一樣忙東忙西。當然,在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排序方式;每一次的變更都是相對性的改變和選擇。我希望大家在回首過去的每一段人生經歷時,不要覺得後悔,因為過往的那些決定,在那些時刻是被看重和珍視的。努力地運用還擁有的時間,快樂地去實踐還可以做、還想做的事情吧!往前看,生命處處都是風景,每個轉角或許都有奇蹟。我們共勉之!

以上就是Off the Clock的分享,這本書是2018年出版的,目前還沒有中譯本。喜歡的朋友可以先看看上面作者在Ted Talk的分享,然後去書店翻翻,或者上Blinkist上找找喔!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