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前,與Mo姐姐一家人聚餐時,他們討論了「家裡雜物滿溢」這個嚴重的問題。
由於婆婆愛惜資源和總是捨不得丟棄物品,經年累月下來家裡囤積了許多、已很久沒用,或已無法再使用的物品。不僅如此,當她周邊有朋友想要丟棄衣服或是家裡雜物時,都會先聯絡婆婆看她有沒有想要的(這樣算是益友還是損友?!)。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公婆的年紀也已來到七十歲上下,坦白說,他們能夠處理雜物的能力,早已追不上雜物堆積成長的速度。
那天在飯桌上的討論,讓我感觸很深。姐姐跟婆婆說,如果要處理雜物一定要趁早,因為她自己也已經來到不惑之年,也只能再年輕力壯幾年而已。若是不趁現在兩老還在就開始丟雜物,而非要等到他們回天家才開始動工的話,到時我們這一輩就也都老了,也沒有力氣了。(說著說著姐姐還站起來表演一邊駝著背一邊顫抖著遞椅子給我,要我拿去丟掉的舉動;我也有樣學樣邊抖著邊接過椅子)。
忘了之前在哪裡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斷捨離開始的時間點,最遲不應晚於五十歲。我想,五十歲開始其實已經有點晚了,加上斷捨離不是一場短跑競賽,而是一場長程馬拉松;因為分類物品需要時間(捐贈、回收、丟棄等),整理物品需要時間(收納方式,收納地點的構思),丟棄物品需要時間(特別是大型傢俱、家電的處置方式),加上面對情感性的物品(例如自己曾經很鍾愛的書本、年輕時先生贈送但已不會再使用的衣物、裝飾品等、父母的遺物、親友的贈品、孩子小時的畫作等等)時,更是需要額外的時間與它們道別。進行斷捨離所能產生最好的副產品,是在斷捨離舊物的過程中,能夠直接影響舊有的思維,並且停止囤積新的物品,以及減少購買無用的物品。
我也曾經是個很會囤積無用之物的人,年輕時一間不到兩坪大的房間可以被我堆滿各式物品;最誇張的是大學住宿時,一間六人同寢的個人小空間裡,所囤積的物品數量竟多到需要朋友開一台小卡車來幫忙運送回家!但幸運的是後來經歷了兩三次的搬家,每一次都讓我有機會將多餘無用或不需要的物品透過捐贈、回收、丟棄的方式處理掉。這次出國,我和先生兩人沒能帶過來的全部家當,只需收納在一間不到兩坪大的房間裡。
那天晚上睡前,Mo說他不覺得他的父母會有進行斷捨離的一天,看來這將會是落在我們這一代身上。「當那一天到來時,」他頓了一下,「我們就是閉著眼睛開始全部丟進垃圾桶就對了!」。聽起來好像很殘忍,但其實不然;因為等到那一天,我們或許也已經老到無法分類、無法整理,唯一能做的就只是瘋狂丟東西而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