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分享的書名為:Outer Order, Inner Calm,作者是Gretchen Rubin。這本書主要是向讀者說明可以如何清除家裡的雜物,並且維持家中乾淨美麗的方法;並探索周圍環境對我們的健康如此重要的原因。書中對於如何克服雜亂提供了務實的方法和建議。
Gretchen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她就是「The Happiness Project」(中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的作者。那是一本看了會讓人很開心的書,特別是在對於『人生還可以怎麼過』出現疑惑時,書裡的建議都很有趣,很值得嘗試,而且很正向!不久後她又出版了續集Happier at Home (中譯:待在家裡也不錯),一樣每個月一個主題,帶領讀者從不同的方向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生活,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鼓勵讀者找到內心的平靜和自我強大的力量。
之前的Read Together系列還有分享過她的另外一本書 The Four Tendencies,(中譯:「理想生活的起點:善用四種天生傾向,改變習慣與人際關係,讓日子越過越輕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喔!
以下的摘錄是來自我在Blinkist閱讀這本書裡的的highlights;若前面有#符號,則表示是我自己就這段摘錄的回饋或心得。
- 對於我們所擁有的物品擁有掌控度能幫助我們評估及反思我們接下來的生活。然而很多人對於維持家裡或是工作環境的整潔度感到掙扎。不幸的是,外在周圍環境的整潔程度對於你內心的平靜有著超乎你想像的影響力。
#最近整理家裡環境似乎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從去年的斷捨離,到今年在Netflix上映的Marie Kondo的Tiding UP引發的熱潮就可見一斑。幾乎每位參與者在節目最後都會提到,他們感到很平靜清爽,覺得自己活力滿滿,更有精力接受挑戰。我自己也非常認同整潔的環境對內心平靜的重要性,當在家裡覺得煩雜時,只要起身花個十到十五分鐘整理家裡,特別是將眼目所及之處恢復整潔,就能重新得到寧靜感。
- 當冰箱裡面的食物或是洗衣籃裡的髒衣服開始變多時,我們會有一種癱瘓的感受。試著將自己從這些自我製造出髒亂中解救出來一開始會覺得是一項不能克服的任務,所以我們會抱持著冷淡的態度,並且陷在自我侷限的想法中。但是當我們終於將雜物移除或是丟棄所有過期的食品時,那種絕望的感受會被更新的感受取代,進而對未來有了更多想像。
#作者在這裡分享了她朋友的例子:當她將過期的美乃滋和果醬丟棄,擦拭冰箱裡的髒污且小心翼翼的排放她的調味料後,她發現她有改變她工作環境的可能性。
#我也很推薦Marie Kondo的節目,她分享許多如何做出選擇的建議,都是以往我沒有想過的。例如在決定衣服的去留時,要以這件衣服有沒有帶給你spark joy為主;另外還有將帶有情感或是紀念性的物品的處理放到最後等,都是很好的建議和方向。
- 停止為雜物找藉口了!作者本身也曾經捨不得丟棄一些太舊或者是已經有洗不乾淨的衣服,但她總是以「我很喜歡這些衣服,所以我必須留著它們」當作藉口,而不願意處理。另外我們也總會用「這個只要修了就還可以用」來當作藉口;遇到這種情況,請為自己設一個時間表,只要截止日期一到但東西仍沒有修理過,就馬上丟棄吧!
- 另一個經典的藉口就是「這是人家送的禮物」了。為了尊敬送禮者,又怎麼可以把物品丟掉呢?在這種情況下,請問問自己:送禮者有機會知道你是否還保留這個物品嗎?畢竟,如果這個禮品不是你需要在家中展示出來或是秀給朋友看的,那麼你保留與否其實也沒有差別;那位慷慨的送禮者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整理禮品對我來說曾經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很幸運的是我去年從另一本書上學習到「用拍照保存回憶」的作法,因此我沒有掙扎太久,能送出的就送出,然後剩下的就是全部丟棄。
- 做這些關於如何處理自己所有物的決定是非常費神的。因此,第一步是確認在你開始之前,是有充分休息,並且在一個從容且不飢餓的狀態。第二,找一位朋友與你共同處理你的物品,並且幫你做出決定,或許會很有幫助。最後,當你在思考每一件物品是要留或是丟棄時,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1)這是我需要的東西嗎?2)這是我鍾愛的東西嗎?3)這是我會使用的東西嗎?如果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答案很明顯,就是丟了它吧!
#看到第一步最後一個字時我噗哧笑了!作者真的很了解人性,因為肚子餓時真的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不想做,而且會變得很容易生氣!但這三個問題很棒,很務實,對於做出決定很有幫助!
- 外在環境的整潔不僅僅是擁有多一點或是少一點物品而已;它關乎的是對於我們所擁有的都是真心想要。
#我覺得這句話好美,所以我把它節錄下來。不管我們擁有的東西多或少,只要每一項都是我們真心想要的就好。其實人生很多層面不都也是這樣?學習、感情、工作、挑戰等等,只要是我們曾經付出真心和決心想去努力達成的,不論結果如何,都會留下美好的回憶。
- 當你在思考要怎麼收納物品時,記得一個簡單的原則:你拿不到的東西你就不會用。因此,在收納物品時,「取得性」和你存放的地點同樣重要。如果你發現在你腦中某項物品的存放地點已經比它的取得性更重要時,或許應該就把那個東西丟了,因為看起來你並不準備使用它。
#這點完全闡述了何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 對於一些很常使用的物品,但常常會找不到的東西如鑰匙、手機充電器、最近在唸的書或是太陽眼鏡等,給它們一個固定的地點就可以解決問題。例如可以安裝一個掛鑰匙的鉤子在門廊上,或者買兩三個充電器分別放在家裡幾個方便使用的地點。
#對於多買幾個充電器這一點,我個人不太認同!但有可能是因為作者的家裡很大,所以這樣做的確可以省下在房裡不同地點來回找尋充電器的麻煩。但對於住在坪數小或是開放式空間的人來說,一個充電器很夠用了!
- 根據老人病學教授David Ekerdt的報告指出,一旦我們過了50歲,我們對於丟棄任何自己的所有物的可能性都會每十年逐漸降低。這種對於清除雜物所增加的不情願,不只對自己,也會對我們身邊所愛的家人造成麻煩。因為如果你無法或是不願意做,保持你家裡的整潔就會成為他們的負擔。
#所以保持整潔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特別是對已經開始對年齡增長很有感受的我們來說!(說得好像自己很老一樣……的確也是不年輕了)如果家裡有長輩,也要用關心的角度提醒他們,並且提供幫忙的建議喔!
- 自我認知是打擊雜亂的有用武器!在整理每個環境時問問自己:透過減少雜物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一旦你知道「為什麼」而做,你就能更有效率的使用你的精力和時間,也能在達成目標時馬上知道。
#舉例來說,我家裡樓梯下方有一個開放的儲物空間。在規劃這個地方的物品時,我首重的就是使用性高的物品,都能在這裡輕易的被取用及放回。這給了我一個很清楚的目標,也幫助我維持這裡的秩序;不常用的物品都不應該佔用這個空間。
- 另一個要問自已的重要問題是:我正試著透過髒亂讓自己感覺更好嗎?當我們感到沮喪時,我們往往會給自己一些小獎勵讓自己好過一點。但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都會選擇讓情況更糟,而不是更好的「小獎勵」。很多人也是因為這樣讓髒亂維持著,因為我們跟自己說是因為壓力太大、太忙、或心情不好所以無法整理;而讓我們陷入在髒亂的環境中放鬆。
#又是直中人心的一擊!作者說的一點都沒錯!我們真的很容易聽信自己灌輸給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藉口拖延許多該做的事。我也常常會這樣,明明知道每天吃大蒜對身體很好,但因為步驟比較多比較麻煩,所以就選擇了一個比較簡單但效果就沒有那麼好的替代方案;又或者明明知道每天運動對身體很好,但回到家根本不想動時,就會跟自己說「發呆也對身心靈很重要,不然今天就發呆好了!」這樣的蠢話!(而且還常常就這樣做了!)
- 採用簡單且有效的習慣來維持一個整齊並零雜物的家吧!一個重要的習慣是,當你從一個空間移到另一個時,永遠帶著一項物品一起移動吧!重要的是,你並不一定需要大老遠地將它放到最正確的位子,而是一次一次的接近它的終點。另一個要養成的習慣是,要注意雜物堆積要開始的徵兆。例如哪些櫃子的門開始要關不太上了、書本是否開始散落在地上或是在書架上堆疊起來了等等。
#一樣的重點,對於住在小坪數的人們來說,東西就一次歸位吧!不要給自己懶散的藉口。但是大坪數的人,的確可以採用作者建議的方式;這樣也可以用玩遊戲的心態來進行,這次花了三次移動的次數才放回的物品,如果下次只需要兩次就完成,也算是個大躍進!
- 最後,好的採買習慣能幫助減少雜物。除非你已經知道你要採買的物品是什麼,不要輕易走進商店。如果你必須走進商店,最好速戰速決,因為你待的時間越久,你會買越多東西。並且要對免費試用品說不。
#我想列出採買清單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生活中的一環了。現在不論大小商店,陳列出的商品真是琳琅滿目;而且不論是實體或是網路上,在在都是誘導無謂消費的廣告,也很容易讓人一不小心就落入亂買東西的陷阱。真的要十分謹慎!而且,只購買需要的物品也是省錢的方式之一喔!
- 除了減少雜物之外,為家裡增添美麗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常常想要家裡有一種豐盛的感覺,有著滿是書籍的書櫃、奢侈舒適的傢俱等等。但我們同時也想要家裡有著寬敞、放鬆、和極簡的氣息。這時可以採用主色調或是圖案來佈置家裡,例如牆上是一抹美麗的紅,或印有古怪動物圖紋的軟墊等。這樣能使你在裝飾家裡時更容易,並且創造出周遭環境的和諧感。另外,如果你使用你喜歡的顏色在四周,如地毯、窗簾、靠墊上等等,也都能為你的每一天增添一些活力!
#我自己沒有什麼配色的邏輯,很多時候都要靠Mo的建議,所以我在這點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共鳴。然而,我喜歡在週末整理家裡後,點上帶有香味的蠟燭。這讓我有一種奢侈的感受,是一種慰勞自己打理環境後的小確幸。也很建議大家找出自己喜歡的方式,讓每一次的環境整理,都能成為自我身心靈的洗滌。
- 最後要分享的是「一分鐘法則」:對於任何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完成的事情,就馬上處理。
#這點對我來說,會拉長為三分鐘法則。養成小事不拖延的好習慣,就不會堆積成火燒屁股的緊急事件了不是嗎?(但遇到臨時交辦的緊急事項,也只能另當別論了!)
以上就是Outer Order, Inner Calm這本書的分享,這本書是今年3月才出版的,目前還沒有中譯本。對此書有興趣的話可以先上Blinkist看看,原文也已經有在實體和網路書店販售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