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分享的書名為:The Four Tendencies,作者是Gretchen Rubin。以下的摘錄是來自我在Blinkist閱讀這本書裡的的highlights;若前面有#符號,則表示是我自己就這段摘錄的回饋或心得。
Gretchen Rubin大家應該不陌生,她就是「The Happiness Project」(中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的作者。那是一本看了會讓人很開心的書,特別是在對於<人生還可以怎麼過>出現疑惑時,書裡的建議都很有趣,很值得嘗試,而且很正向!
Get down to business. The Four Tendencies將人們在看待外界對自己,和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時,區分成四種不同的類型:自律者、質疑者、盡責者、叛逆者。介紹他們在面對外部期待(從他人而來)和自我內部期待(自己想做的事)會有的反應,以及他們(或身為親朋好友、或是主管、部屬的我們)可以透過哪些心態、言語、行為上的改變,變得更有效率以及和諧地與自己和他人共處。(而且因爲作者本身是屬於自律者,所以書中對於自律者的著墨相較另外三種類型多了一些。)
- 自律者總體來說非常值得信任而且做事非常有效率。他們對於外部期待和自我內部期待同樣看重,所以他們會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並且保有他們自我的時間。換句話說,他們就是可以準時完成工作,又能每天睡飽八小時的那群人。
#和作者相同,我把我自己歸類在自律者的類型(雖然我沒有每天睡飽八小時……)。我總是希望可以跟上主管的腳步,在期限內將被交代的事情完成。但我也很看重屬於我自己的時間(特別是週末),那是讓我得以在這個喧囂世界裡喘息、安靜、充電的時刻。不論是閱讀、聽音樂、寫寫東西,或是花一整個上午跟著貓咪發懶、發呆,都是我很重視的quality time。
- 自律者可以從達到期望和遵守規定裡得到很大的滿足感,這表示他們對於擁有一個自律的生活感到欣慰及自由。對於自律者來說,一個很好的座右銘就是:自律帶來自由!
#對我個人而言,這個座右銘就和呼吸一樣自然。(不是嗎?!)
- 然而對自律者而言,他們也有需要面對的挑戰:例如他們太慣於按著規則走而忘了提問,反而導致了盲目地堅持有害的或甚至完全錯誤的規則和方向。他們也常常會是那個打小報告、和最不歡迎改變的人。另外他們也常常會有僵化的經驗,例如本來是要嘗試建立一個新的習慣,結果在過程中反而被這個新習慣控制了他們原本的生活。
#看到這一段我真是點頭如搗蒜!這的確是我成長過程中常常發生的事,而且我覺得很正常!終於明白學生時期那股與眾人不同的正義感是從哪來的;原來選擇做對的事而不是跟著大家做不對的事(遵守規則)不是一件受歡迎的事。坦白說這讓我在求學、工作、人際關係上都吃足了苦頭,但我依然認為規矩(規範)很重要;大家都在做的錯事不代表就是可以做、或是就能改寫成正確的事。
- 如果你想管理一位自律者,最好的建議就是給他簡潔扼要的指令。只要他們接收到有區分出輕重緩急並且清楚的指令,他們就會開始行動了。他們大多是自動自發的人,而且不需盯。然而他們在委派工作給他人和例行事項的調整時可能會有困難,所以如果你發現未完成的事情開始增加,或者他們工作的程序有了改變時,你可能需要問問他們是否需要協助。
- 每一個類型的人對於為什麼其他類型的人跟他們不同都會有理解上的困難。對於自律者來說,他們對於無法達到期望的人會感到失望和不耐煩。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無法專注在工作上並完成它。這通常也代表當一個錯誤產生時,他們會嚴苛地責怪自己。對自律者而言,他們強烈地害怕出現錯誤,也因此他們常常會因為害怕失敗而避免接受一個好的機會,例如升遷,如果他們覺得這裡面或許會有失敗的可能性。
- 質疑者在設立和達到自我內部期待做得很好,但他們抗拒外部期待,並且對於質疑每件事情有著很強烈的慾望。對他們來說,他們只做在他們的認知裡是合理的事情,就算那代表忽略規則或是他人的期待。和自律者相反,他們不會因為這件事情是老闆交代的,或者照著大家一直以來執行的程序去執行一件事;他們想要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以及它是否合理。
#看到這裡我出現了一點疑惑,因為我其實多少也帶有一點這樣的特質。但仔細想想這通常會出現在當我被交付的指令突然改變(殺我個措手不及)時發生;那個時候的我會呈現暴走和無限迴圈詢問「為什麼」的狀態,如果當下沒有一個可以說服我、讓我覺得合理的說法,我會無法回到那個遵守規範的軌道,成為一顆失衡漂浮並且處在爆炸邊緣的行星。(真是太有畫面了!)
- 然而質疑者這樣的特性,也讓他們非常的有價值!因為他們對於規矩和做事的方法保持懷疑的天性,他們能夠看到可以被改進的地方。他們永遠在想著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做事情,對於積極想要保持在尖端的公司來說,他們是最佳人選!這種特性對於任何歡迎創新想法,並且不認為提問代表不服從的管理階層來說是有益的,雖然他們有時會在組織中被視為不合群。
- 提出問題是為了確認我們所做的決定是否為正確的;但對質疑者來說,有時像是「要不要買洗碗機」這一類簡單的問題,會讓他們在不斷重複地找尋資料、比較、分析的過程中,經歷到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也就是優柔寡斷,遲遲下不了決定,無法進到下一個行動)。
#我查了一下網路資訊,發現較多人將這個詞中譯為分析癱瘓(直譯)。蠻有趣的。#其實這個情況對於萬事都想很多,將很多層面都納入決策中的人很常見。這個過程有時會讓身邊的人,或是在等待指令的人失去耐心。試想如果今天一位正處於分析癱瘓的質疑者是自律者的合作夥伴,畫面會多有趣?
- 質疑者需要清楚合理的解釋,對於幾乎什麼指令都會問為什麼的他們,給他們任務時搭配上清楚合理的理由是關鍵。
#其實這裡很弔詭的一點是對於「合理」的定義,雙方不一定是站在同一條線上,或甚至有著同樣的理解或立場。所以『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在這裡再次浮出!今天不管是身為主管或是部屬、給予任務的或是任務接收者(夫妻、親子、師徒等不同角色立場),在提出想法和說明前,先想想雙方可能會切入的方向會是什麼,再從那裡去推敲出一個『對雙方都算是合理』的說法,才比較有機會達到共識。(不然就容易出現感到委屈的一方,只是有沒有表達出來而已。)
-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質疑者本身不喜歡被質疑!沒錯,這或許聽起來非常諷刺,但當被質疑他們做事動機和理由時,他們會覺得是一種侮辱;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做出的決定(在經過他們自己這關後)都已經達到不容置疑的地步了。但是,質疑者很喜歡分享他們所知的!因此為了不傷害他們的感受,當你有疑問時,可以將你的問題重新包裝,與其問他們『你為什麼做那件事?』,倒不如用『你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結論?』來替代。
#我覺得作者在這裡的建議非常受用!換句話說雖然需要多花上一點心思和時間,但是可以讓溝通過程的氛圍更加平和,而且同樣可以達到目的。現代人或許是因為什麼事都求快(我在幫大家找藉口?)常常忽略了「有話好好說」的藝術。我自己也在急需改進的這個分類中。
- 質疑者很適合需要大量鑽研資訊和稽核等這種適合他們好奇、愛提問天性的工作。但若是需要做大量決策,例如重新規劃家中設計這種事,最好交給不太有機會產生分析癱瘓的人。
#不然可能想了三年,光是牆壁到底該漆乳白、米白、或象牙色,沙發要買真皮還是布,餐桌大小等還是拿不定主意呀!新屋直接變中古。
- 你有認識總是將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之前的人嗎?他們對於加班完成老闆的指令完全沒有問題,卻對於提出休假感到很彆扭?這些都是盡責者的徵兆,他們在達到外部期待的表現優異,但卻在達到自我內部期待上很掙扎。
#這裡作者舉例盡責者對自我投資缺乏動力,如下班後報名一些線上或現下課程增加自己的能力或者到健身房運動等等。她也提到其實盡責者在普羅大眾裡是最廣大的一群人,他們是社會的基石,但他們常常不夠重視自己,像他們重視其他人的程度那樣。#唸到這裡我開始覺得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作者區分出的四種類型,只是比重程度不同罷了。然而對象也很重要!因為幾乎每對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需求時,他們顯現出來的都會是盡責者的特徵(不論他們在外面是自律者、質疑者或叛逆者)。他們會為了可以早點離開公司接送孩子,而將工作帶回家做(所以晚上睡不滿八小時)、或是當孩子想要一個特定的生日禮物時,他們會縮短分析提問找資料分析的過程,直接刷卡買下好讓孩子開心。我們每個人在面對自己所重視、珍惜的事情時,其實顯現出來的都是盡責者的那一面!(寫到這裡我覺得這個畫面好美!但同一時間我又想到那些自願背上炸彈走入人群、集會、市集中引爆,犧牲自己生命的人們啊,他們在那個當下是否也是懷抱著相同的情懷?為了他們尊貴的神,他們神聖的組織,他們義無反顧的在那個瞬間做出劃下自己生命句點的決定。這個想法又把我推回悲傷的現實面了。)
- 然而有個好方法可以修復盡責者這種不健康的不平衡,也就是將自我內部期待修改成外部期待。如此一來,盡責者就能因著要達到外部期待,連帶也完成了自我內部期待了。舉例來說,除非有人要來,不然你對打掃家裡就是提不起勁,可以透過想像有朋友正在來家裡的路上,或是乾脆邀請朋友來家裡聚聚;透過這樣的方式,盡責者馬上就會動起來整理環境了!其他的方法包括罰錢,例如有些健身房會有一週出席低於幾次的處罰條款,這對盡責者來說也頗管用。或者故意跟一起運動的朋友交換裝備,若其中一人沒出現就會造成另一人也無法上場;這種做法會讓盡責者為了不耽擱朋友的進度,準時現身!
#作者的建議乍看之下很像是隨口胡謅,但其實很值得一試!如果你們身邊有老是提不起勁出門走走的長輩是屬於盡責者的類型,不妨試試找他/她(們)陪你去做一些他們本身就有涉獵的主題相關商品,例如和植物有關的書、想買一套精緻的咖啡杯組、或是想去試試一家最近有名的餐廳等等。重點是「你需要他們陪你去」,他們或許就會因為想要達到你的期望而走出家門喔!
- 超過三分之二的盡責者說他們常常對於自己無法花時間在自己身上感到很煩惱;自卑感在他們身上也很常見,而且會在無知的自律者總是會說「盡責者不運動單單就只是因為懶惰」時變得更糟。這些煩惱會導致『盡責者的反抗』(Obliger-rebellion),他們會因為太常被視為理所當然,或者被不平等的對待及無情的批評後,導致他們斷然地辭掉工作或是與伴侶分開。又或者有些盡責者會在沮喪的時候透過小小的違抗行為來表達,例如故意晚到工作崗位,或是拒絕為了一場簡報做準備。但這些行動往往只會造成自我傷害。
#批判真的比思考來得容易很多,但把話說出口之前,請先問自己:我有換位思考或是試著關心嗎?如同之前所說很多我們身邊的親友、同事可能都是歸屬在盡責者的類型,因此平日多一點點的關懷與體諒,或許就能減少他們作出自我傷害(字面或是非字面解釋或許都有)的行為。出現這些小小的警訊都可以是我們大大的提醒,這裡真的是共勉之。(對我來說是一個wake up call,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我會一直想到猩球崛起電影中凱撒的角色,雖然跟這裡的關聯性不高。)
- 叛逆者他們的座右銘就是:沒人(自己都算在內)抓得住我!因為他們不止抗拒達成外部期待,他們對於自我內部期待也是興趣缺缺。對他們而言,自我價值最重要!他們希望每一件他們所做的事都能反映出那個真實的、獨特的自己。也因為如此,任何被認為是『期待』的事情都會被拒絕。要記得叛逆者在四種類型中所佔的比例是最小的,而且他們也被視為是喜愛公然挑戰他人的想法以及證明他人是錯的!
#今天是我寫這篇Read Together的第二天(昨晚太晚開始,寫到快2AM時就撐不住了),寫到現在我的思緒開始變得很活躍(例如剛剛已經會聯想到星球崛起),寫到叛逆者事事都想反映出真實獨特的自己時,腦中跳出的竟然是劉德華很早期的一首歌:開心的馬騮!有興趣的人可以點一下這裡,我想或許是因為裡面很多顏色還有不羈的態度寫照讓我跟叛逆者的描述連線成功吧。這蠻有趣的!但為什麼我的大腦記憶體裡還有這麼久以前的印象呀?!這不是多佔了一些記憶體嗎?!
- 但即使叛逆者痛恨被指使,他們仍舊是願意努力工作的。重點在於要將工作框架成讓他們覺得他們才是做決定的人。身為叛逆者的父母、老師或老闆應該都知道應對他們的態度是個挑戰。所以應該要避免給叛逆者直接的命令,而是給予他們足夠的資訊,解釋潛在的後果,並給予他們做決定的自由。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有很大的機會得到你期望的結果。因此,在提供他們目前的情況,以及有哪些選項和它們可能的結果後,你就放手讓他們去做;這可以給予他們做決定的空間。因為如果他們覺得有人在盯著他們做事並急著要看成果時,他們就會覺得是被指使。
- 就算是叛逆者,他們也會對於自己無法持續去做他們應該要做的事而對自己感到灰心。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對他們來說是最高宗旨,因此幫助他們達到期待的秘訣就是將他們的目標跟他們對自我的定義結合在一起。有些叛逆者會透過演戲的方式(Play-acting)來幫助他們跨越障礙。例如雖然他們全身上下沒有一個細胞願意去做付帳單的動作,而且覺得這根本就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可以透過戴上一頂會計師的帽子,並且假裝成為別人後,把這件事情處理掉。
#我覺得這個角色扮演的提議真是太有趣也充滿創造力!幸好大多時的我都不在這個分類裡,不然我要買多少角色的相關配件才能完成生活中的例行事項呢?然而對於想像力豐富的人來說,應該可以省下不少錢!例如想像自己是家政婦,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在兩小時內讓家裡變得超乾淨!或是想像自己是庶務二課的一員,任何行政事務都所向無敵!(好吧我其實對於這兩部日劇都只有耳聞,從來沒有看過。)
- 另一個被證實很有效的方法是跟叛逆者打賭!這是許多他們身邊的人認證有效的!因為它們天性喜歡挑戰也熱於證明別人是錯的,所以這裡是有一點反向心理學的道理在裡面的。
- 沒有任何一個類型高過其他的類型,因為每個類型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對這四種類型的認識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自己、伴侶、同事、主管、以及家庭成員們。
#透過這篇Blinkist的分享,我有機會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我周邊的人們。我相信這有機會可以讓我耳目一新,並且用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去解讀周邊人的行為和心理需求。也邀請大家一起參與!
- 自律者希望你直白地告訴他們要完成哪些事;他們看重自主以及績效。質疑者希望你要他們完成的事情有著合理的說明;他們看重合理性和目的。盡責者希望你放手讓他們去做他們應盡的工作;他們看重團體合作和責任。叛逆者希望你讓他們決定哪些是該做的;他們看重自由和自我特性。
以上就是The Four Tendencies這本書的分享,剛剛查了一下誠品網路書店,這本書預計會在2018年8月9號由商周出版中譯本,譯者為張瓅文。中文名字很長,叫做「理想生活的起點:善用四種天生傾向,改變習慣與人際關係,讓日子越過越輕鬆」(又是一本要一口氣念完有點難的書名)。對此書有興趣的話可以先上Blinkist找找或是到時到各大書店翻翻喔!
1則留言 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