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ht For It or Let It Be?

昨晚雖然剛過12點就準備上床睡覺,但大腦裡又是思緒到處橫衝直撞,弄得我眉頭深鎖,雙眼直瞪著天花板。

在房外的Mo瞥見了,輕嘆了一口氣,坐到我旁邊等我開口。他知道很多時候我需要透過說話或寫字梳理想法;在沒有一個合適的聽眾的情況下,可能會因為太過激動而導致偏頗。

我真心感謝Mo在這一方面對我的包容。他其實在對自己的工作時間管理上比我更加嚴厲。但昨晚他花了將近三個小時聽我說,也說給我聽。他說身為高度敏感人的我們,的確在許多地方都需要花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調適。因為從外表看不出來,所以不容易被理解。往往都要等到事件發生後,才有機會分辨。

「Lesson learned. 」我回答。

其實我非常擁抱「從經驗中學習」這個觀點。出了校園的人都能體認到我們不再有時間和機會可以先拿著書本記下重點,才接下考卷;相反地,我們往往都是先面臨一道道的考驗,並在「完整的」經歷過後,才能從中得到洞察。

之所以會想要強調「完整」,是因為不是每個人在一開始都願意或有勇氣在面對考驗時完全承擔並將路程走完。回想自己年輕時(這樣好像表示現在已經老了?!)也曾經因為不懂或膽怯閃躲過幾次,但生命這段旅程很有趣的一點是,如果你夠幸運,也懂得細心觀察,那麼總會有讓你「完整」學會的第二次、第三次機會。

但學習的過程不總是美好(不然為什麼小時候都想逃?),當中會有疑惑但不一定能解惑之處,會有想法和關係上的衝撞,會有各種情緒的起伏。一開始真的覺得為什麼一段路要走的那麼辛苦?只是想說明或瞭解一件事為什麼那麼難?但在完整走過這段學習過程後,才會赫然發現原來那些疑惑、衝撞、情緒,擁有高度附加價值,像是蛋糕上的冰淇淋;讓我們有機會對不同的人和思考面向多一點認識,也幫助我們更加認識自己。

「說真的我覺得妳是很稀有的人種,妳的道德標準超高,那是一般人不會想要時時要求自己去做的事情。所以妳對別人寬容一點,50%也好,20%也罷。只要妳的大環境容許,妳也沒有糾正他人的義務和權利。在妳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做好妳自己,妳不用改變自己,be yourself, be you;但對其他人,let it be。」

昨晚Mo另外分享了很多面向和想法,他教導我把眼光在更長遠的天上。告訴我除了工作,其實還有很多事是值得我花時間去思考的。昨晚他不僅是我的人生伴侶,還充當了心理醫生;恭喜他繼汽車教練後再添殊榮勳章一枚!

所以,在我可以努力之處,我就努力Fight For It! 不在我能掌控之處,我就好好Let It Be. 這真是完美呼應美國神學家Niebuhr的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這當中的奧妙之處,在於勇氣!到底什麼時候該挺身而出,指出問題;什麼時候該隱身幕後,息事寧人呢?

或許十年後的我有機會為自己提供解答也說不定!期待!(眨眼)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